罗丹:在拉祜族跨越发展的减贫密码中提炼“共同体”精神叙事观
时间:2021/8/5 9:51:22|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1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应“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等的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2021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藏时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结合起来,多谋长久之策,多行固本之举。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深刻把握和研判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提出了要求,指明了路径。
拉祜族既是云南的25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又是云南的15个特有民族之一。云南部分地区的部分拉祜族群众因其地域分布、历史文化、社会发育程度等实际情况而成为享有国家“直过区”“直过民族”帮扶政策的对象之一。云南省委、省政府于2016年启动实施《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截至2020年11月,包括拉祜族在内的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实现整族脱贫。拉祜族跨越发展进程中所体现的“共同体”叙事精神蕴藉着深刻的祖国观、历史观、核心价值观、多元一体观,具有典型叙事样板意义。在“十四五”时期,云南继续围绕民族工作这个大局,不断解锁“直过民族”的减贫密码,持续总结和提炼各民族跨越发展进程中的“共同体”精神叙事观,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工作的云南路径、云南经验、云南样板。
一、六个维度探秘拉祜族的减贫密码
一是国家自上而下的身份赋意。20世纪50年代,聚居在哀牢山脉沿线还处在深度贫困状态中的一部分拉祜族群众(约3万余人),在党和国家人民政府的帮助下,逐渐告别深山密林,获得族别归属身份,结束了半个世纪来隐遁深山的“洪荒”历史,并享有了与其他民族同等的发展机遇。
二是国家自上而下的文化赋能。2019年央视大型纪录片《国家记忆·跨越千年的民族 拉祜族苦聪人》生动描述了该群体“一步跃千年”的发展跃迁历程。纪录片将哀牢深山拉祜族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遭遇、发展际遇,以及党和国家不抛弃、不放弃一个民族兄弟,不畏艰难险阻,屡进高山密林找寻拉祜同胞的历史过程娓娓道来。享受“直过民族”政策的这部分拉祜族同胞从刀耕火种的传统生计、“结绳刻木记事”的历史形态转化成为减贫叙事的“国家记忆”的一部分,获得了自上而下的文化赋能。
三是国家自上而下的价值赋值。2005年11月2日,温家宝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贯彻对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使拉祜族早日摆脱贫困。”2007年1月,温家宝同志再次作出重要批示:继续努力巩固扶贫成果,继续改善拉祜族山寨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县多级联动,一系列有力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措施为该群体的减贫、发展进程不断添砖加瓦,除国家政策保障、项目支援外,社会帮扶力量也源源不断输入并对口帮扶,让分布在哀牢深山的这一部分拉祜族同胞共享社会发展红利,获得了持续发展的价值动能。
四是拉祜族自下而上的国家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表现在爱国“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都要强化国民意识,胸怀爱国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哀牢深山拉祜族在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队工作组的帮助下,自力更生,努力创造美满生活,和各族人民一样有了自己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尊重。1957年春,云南省金平县人民政府组建“拉祜族访问团”与部队民族工作组一起将找到的35户拉祜族兄弟安置在勐拉区翁当多境内的“苦聪新安寨”。1958年,该寨的第一合作社主任苗初沙被选为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拉祜同胞从黑暗走向了光明,获得了新生,并与全国各族人民一同乐享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成果,从民族精英到普通群众,身份获得感和国家认同感不断递增。
五是拉祜族由内到外的文化自信。在拉祜族聚居的云南澜沧江之畔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快乐拉祜》“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共同把心中歌儿唱起来,蜜样的幸福生活滋润着我,拉祜人纵情歌唱,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拉祜人……”这首唱响全中国的《快乐拉祜》生动呈现了当代拉祜族经历了跨越发展巨变,迈向幸福新生活之后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豁达丰盈的精神面貌。
六是拉祜族从无到有的价值自觉。60年前在哀牢深山的拉祜族群众中流传着民谣“树叶做衣裳,兽肉野草当食粮,芭蕉叶是拉祜族的屋顶,麂子的脚印是拉祜族的大路……”如今,哀牢深山拉祜族在党和国家民族帮扶政策和举措的关怀下,改变了传统以物易物的“默商”交换习俗,充分认识并利用自然生境中的生态价值与优势,主动习得“绿色”生意经,发展棕榈、茶叶、香蕉、中药材等优势特色经济产业,告别了衣不蔽体的“蜘蛛衣”穿上了绿色生态的“金蓑衣”,价值能动性不断彰显提高。
二、提炼拉祜族减贫密码中的四种“共同体”精神叙事观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提炼拉祜族减贫密码中蕴含的“共同体”精神叙事观念,具有典型代表和启示意义。
第一,身份获得感与“中华民族是一家”的祖国观叙事
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不仅是国家力量的依法赋予,而且需要培育各民族自我的自觉认同。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生活在哀牢山的部分拉祜同胞于20世纪80年代获得拉祜族称归属,在发展中享受了党和国家多项专门性帮扶政策,在发展的巨变中对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有了直观理解和感受,来自拉祜族内部的对国家的认同和向心力更加的突显,基于身份、文化和经济发展获致感的祖国观也成为拉祜族同胞的主要叙事导向。
第二,文化认同感与“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观叙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体系方面,尤其要重视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010年10月在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落成开放的镇沅拉祜族历史文化博物馆,是目前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专题收藏、陈列、展示拉祜族“苦聪”群众的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该博物馆不仅是当地世居拉祜族原生态文化的全国视窗,还是其文化研究和历史传承的陈列基地,更是他们历史文化资源与中华文化叙事衔接的重要标志,是“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观叙事的生动呈现。
第三,价值自觉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观叙事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及其普惠共享程度,也对应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观建构诉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做支撑”而这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拉祜族地区广为传唱的“快乐达保”“蜜样幸福生活”民歌,也侧面呈现了拉祜族在半个世纪以来切身感怀国家自上而下的帮扶与援助,基于文化和价值自信转向文化和价值自觉,自下而上地向国家表达认同,表达发展意愿和幸福憧憬的“共同体意识”核心价值观叙事。
第四,“交往交流交融”自信感与多元一体观叙事
我国56个民族在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层面风格迥异,各有特色,但长期以来都能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离不开的多元一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还强调应“努力创造有利于各民族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真正的民族团结,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与交往实践中也存在丰富的叙事资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派出的民族工作队前往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深山密林寻找散居的拉祜族同胞时,得到了周边的瑶族和苗族少数民族同胞的向导帮助,瑶族姑娘三妹劝说拉祜同胞与解放军相见,使他们快速接纳并信任了相对陌生的政府工作队的故事迄今在影视和历史故事中广为流传;在已收官的“十三五”期间,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及帮扶政策落地拉祜族聚居区,金平县者米乡易地扶贫搬迁的拉祜同胞与迁入地的哈尼族、傣族和睦交往,节日时互邀到村子里庆祝,农忙时期相互帮工,能够相互习得并熟练掌握对方的民族语言,甚至出现了跨族通婚的交融情况。当地拉祜族同胞从最初的羞怯回避,到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协同发展、自信交往的故事,生动呈现了“交往交流交融”的自信感与多元一体观,互嵌共生观的真谛。
拉祜族在脱贫与跨越发展的历程中,对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能感同身受,并进一步增强了国家认同,确立了制度自信。这也是我们现代民族大国能成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实密码——“决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在中华大地上,党和国家通过漫长的时间跨度,举国家之力,深情隽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厚重底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时态中不断摸索和提炼的历史经验、实践路标和英明决策。
(执笔:乐玩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WAN SPORT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罗丹)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