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永、陈文博:珍视山水之美 建设世界花园彩云南
时间:2021/10/12 17:12:31|点击数:
2020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这是大自然赐予云南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世界花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样板,是基于云南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资源禀赋,在尊重历史和充分肯定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基础上对云南的准确定位和新描绘,云南拥有建设成为“世界花园”的坚实基础和条件。山水之美是世界花园的基础部分,云南有大美,最美在山水。
(一)山水之美的生态根基
云南处于一个地面起伏巨大的多山地区,山峰众多、山岭重叠,总体地势呈北高南低,南北之间的海拔差从第一梯层最高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下降到第三梯层海拔最低点76.4米的河口县红河与南溪河的交汇处,海拔直降6663.6米,这相当于在我国大地势三级结构中需要跨越几千公里距离范围而逐渐下降的高度,在云南南北距离短短的960千米的距离内便急促地完成。三梯层倾斜地势和多层性高原面上高耸的山峰与深切的河谷和地貌的地域差异对光、热、水汽的分布与再分配起到了主导作用,从而导致了从水平到垂直的气候、土壤、生物群落和植被带的形成,并且在不同的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条件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并且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生态系统与地貌类型共同构成了云南极其丰富的生物地理景观多样性。其景观类型自北向南随纬度降低和海拔下降,按三个梯层四个层面地势变化形成一套复杂的景观谱系,可划分为50个典型景观类型。地理景观的多样性是云南多样性中最具魅力的景观资源。
云南正好处在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差异十分明显的三大自然地理区域(即东亚季风区域、青藏高原区域、南亚和东南亚热带季风区域)之结合部位。云南以其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实现了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互连接和过渡。受到两大季风和南支西风的控制和影响,形成了显著的区域性气候特征和极为多样化的立体气候类型,在跨越8个纬度的国土范围内,拥有湿热、干寒、干热、湿冷等各种气候类型,囊括了从海南典型湿热气候到黑龙江典型湿冷气候的7个气候带,这在全球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找到类似多样化而且极为复杂的气候类型。云南的国土面积仅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拥有生态系统类型476个,有热带森林、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草甸、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共计14个植被类型,37个植被亚型,占我国796个生态系统类型的60%。全国共有212个森林类型,云南有145个,占全国森林类型总数的68.4%,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最多的省份;云南有我国五大类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四类,拥有国际湿地公约所列类型中除海洋湿地类型外的所有类型。云南的地理景观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地理条件、景观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构成了云南山水之美的生态根基。
(二)青山如画
云南的巍巍青山和红土高原是世界花园最直观的组成部分。云南的高山壮美无比,不仅是遗世独立的圣境,还是生命繁衍的乐土。无数的生灵栖居于高山沃土的滔滔林海中。
云南省全境从南到北纵跨8个纬度带,加之多山的高原地貌,地形切割剧烈,北高南低的总体地势,水平带的基准面很难确定。即使在同一纬度带内,也因山体海拔高差形成不同的山地气候类型。同时,全省大部分地区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致使森林植被类型的垂直带性与热带性形成全省森林分布上出现的交错、镶嵌现象,增加了森林水平地带性划分的复杂性。这种由纬度和海拔相结合所形成的植被水平地带称为“山原型水平地带”。云南森林植被的水平分布划分为三个地带,即热带雨林季雨林地带、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地带。森林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森林类型。云南主要森林植被亚型在地域上划分为五个大区。自北而南为滇西北寒温性针叶林区、滇东北暖性阔叶林区、滇中暖性阔叶林和针叶林区、滇中南暖热性阔叶林和针叶林区、滇南热性阔叶林区。
云岭大地的郁郁葱葱是世代云南各族儿女在国家和云南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保护下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云南因其丰富的林业资源,成为重要的木材供应地,形成了完整的木材产业链,木材生产成为云南支柱产业之一。这一时期云南林业建设主要以林业造林、森林防火为林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促进林业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也就成了林业发展和林业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云南以林业组织为核心,广泛动员全社会积极开展造林运动。1950年以后,云南林业机关带领各县区的林场,采用直播造林、飞播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等方式,使用云南本土的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以及外来的桉树等多种树种,进行有计划的造林运动。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植树造林运动取得很好成效。这一时期,森林防火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把预防森林火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推进森林防火法规建设。林业造林运动与防火行动有力保障了云南林业的基本盘,并促进了林业资源的更新,为国家林业建设和林业资源储备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森林法律、法规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突出。云南先后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实施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全面推进“森林云南”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观念来看待林业、发展林业,努力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主要采取两项措施:重点推进林业十大工程和实施九大行动。十大工程即城乡绿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生态治理修复、森林经营、产业提质增效、林业科技创新、林业基础及信息化建设等工程;九大行动即绿水青山保卫行动,把云南建成中国最美丽省份林业行动,国土绿化及路域绿化美化行动,森林质量提升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深化林草改革行动,林业生态扶贫行动,金山银山林业行动,乡村振兴战略林业行动。
2010年,云南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森林云南的决定》,以建设“森林云南”为统领,多措并举,奋力创新,推动森林建设快速发展。2012年云南抓住国家和全省深入实施“两强一堡”的重大战略机遇,实施“绿水青山”计划,建西南绿色屏障、创兴林富民大业、扬七彩云南文化,努力把云南省建设成为生态系统更加完备、林业产业更加发达、森林文化更加繁荣、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森林云南”,为构建云南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奠定坚实基础。2014年,云南省开展“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大环保”格局正在形成。“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林地面积增加到4.24亿亩,森林蓄积量增加到20.6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目前的65.04%。
(三)明珠玉带
云南境内不仅有包括多条国际河流的六大水系,以滇池和洱海为代表的九大高原湖泊罗布点缀其间,成为诸多的高原明珠。山区占云南国土总面积的94%,河湖多位于坝区和峡谷区,犹如明珠玉带穿嵌于云岭大地之上。
云南是亚洲水塔,江河纵横,全省大小河流共600多条,其中较大的有180条,是我国南方地区很多入海河流的上游区域。这些水系分布十分复杂。它们的流域面遍于全省,分别属于六大水系,即金沙江—长江水系,南盘江—珠江水系,元江—红河水系,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怒江—萨尔温江水系以及独龙江、大盈江、瑞丽江—伊洛瓦底江水系。六大水系等别注入东海、南海、安达曼海三海以及北部湾、莫踏马湾、孟加拉湾三湾,最终归到太平洋和印度洋。六大水系的干流中,除南盘江和元江发源于云南境内之外,其余四大水系干流均发源于青藏高原。从流经区域来看,除珠江、长江之外,独龙江、怒江、澜沧江、和元江四条大江均是国际河流,这些国际河流分别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东盟国家,是云南联结诸国的重要生态纽带。云南的水系复杂程度冠绝全国。同时,在横断山区,诸多水系的干流都有一段是由北向南流,这也是云南水系不同于全国其他省区的重要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好水、治差水,是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乎老百姓福祉的重要工作。把生态治水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各项水利工作、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之中,大力整治不达标水体,严格保护良好水体和饮用水水源,加强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协调兼顾人水和谐,着力建设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美好家园。云南全面开展六大水系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方案,全面清理、加强管理入河排污口,保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和维持河流合理流量,推进生态脆弱河流水功能区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污染源整治,加快推进江河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强河流生态流量管理,不断增强河流水体自净能力。
经过多年不断持续推进的全方位治理,云南的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取得良好成效,全省主要湖库水净、湖美、安全,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体系基本建成,水质趋势全面转好。2019年,全省主要河流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84.5%,比2018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9%,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9%,地下水水质继续保持稳定。
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异龙湖、星云湖、阳宗海九大高原湖泊犹如一粒粒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彩云之南的广袤大地上。不仅是承载云南人民生生不息的重要环境基础,也是云南山水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原湖泊大多属于内陆湖,加之云南高原喀斯特地貌水土保持较为困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湖水污染形势日益严峻,为云岭大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保护、治理好九大高原湖泊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关切点。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持续多年的治理过程中,云南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湖一策”,“分类施策”和“一湖一法”的治理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新时代,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治理不断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对滇池和洱海治理情况作出重要指示。云南坚决贯彻指示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九大高原湖泊的治理放在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重要位置,先后出台多个法规、文件,把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作为河(湖)长制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高原湖泊治理思路发生根本转变,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模式,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彻底转变“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解决岸上、入湖河流沿线、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彻底转变“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解决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彻底转变“不给钱就不治理”的被动状态,健全完善投入机制。最终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施治的彻底转变。按照新治湖思路,全省确定了坚决打赢过度开发建设治理、矿山整治、生态搬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质改善提升、环湖截污、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等“八大攻坚战”。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要求加强空间管控。
目前,云南省市协同共抓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保护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湖泊水体质量总体稳中向好。2018年,洱海水质7个月为Ⅱ类标准,为2015年以来最好水平。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全年综合评价均达到Ⅳ类,为30年来最好水平。2019年各湖水质总体保持稳定。2020年1月至10月,抚仙湖、泸沽湖稳定保持Ⅰ类,水质优;洱海全湖水质5个月Ⅱ类;阳宗海保持Ⅲ类,水质良好;滇池草海、程海(氟化物、pH除外)保持Ⅳ类;滇池外海、异龙湖Ⅴ类,星云湖与去年同期相比,由劣Ⅴ类好转为Ⅴ类;杞麓湖劣于Ⅴ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维护好世界花园的根基——山水之美,云南努力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实施清水、净土、蓝天、国土绿化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防控和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建立跨省、跨境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加强公共治污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常态化曝光、处理、问责机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建和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体系。云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通过全面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着力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八个标志性战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夯实了世界花园的山水之美。
(作者:乐玩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WAN SPORT民族文学所副研究员 曹津永 昆明学院 陈文博)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