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熙:合理利用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时间:2023/7/27 17:06:41|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统村落是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自然朴实的农业景观、耕读传家的祖传家训、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这些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汇聚在传统村落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传统村落在一代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承载起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传统村落具有的这些多元化的农业文化属性,使其聚落文化的外在形式隐藏了其现代经济功能,要对其合理利用。
一、遵循乡土发展逻辑
传统村落是以土地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人群聚落场所,村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系,并通过聚落形态、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等符号进行呈现。传统村落的发展首要原则是“村落”的发展,也就是说无论乡村如何发展,村落必须存在;其次,传统村落的发展动力是基于“土地”而形成的“传统文化、农业产业、生态环境”;再次,传统村落发展的主体是村民、受益的主体也是村民,各级政府在村落发展中起到引导、服务、帮助作用。
二、优化村落规划,营造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
在已有公共文化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村落社区整体文化空间布局,最大限度提升村落社区居民在公共文化空间的参与度。一方面,要做好既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维护,认识到既有文化空间对于社区日常文化交往的重要性。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村民积极性参与公共空间区域的保护,从而维护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延续,使得各种日常文化交往和草根文化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进一步提升当地的文化向心力。
另一方面,要按照县级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进一步优化村落社区空间规划。加强对村落社区公共空间的优化规划工作,除了对原有空间进行维护之外,政府要积极在村落社区修建新的社区文化空间或将原有文化空间进行扩容建设。如建设农村文化礼堂、道德讲堂、乡村大舞台、乡村图书室、乡村网络空间等,建起村庄的文化地标,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形态上打造农民的精神家园。从而更好地满足了村落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需要,为村落社区文化资源传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公共文化空间。
三、充分挖掘村落文化资源,强化现代经济价值实现转化的能力
一是要系统整理传统村落的经济化转化利用系统。按照其类别、功能和应用进行系统处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手段,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传统村落开发利用系统。通过深入乡村,及时了解散落在民间的古祠堂、曲艺、手工艺以及农业生产技艺等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地梳理文化资源,制定科学性、系统性、差异化的规划和保护措施。
二是挖掘乡村历史故事,传承村落文化基因,彰显乡村文化软实力,展现乡村新气象。可以通过工艺体验活化、文化表演活化、乡土美食活化、民俗节庆活化、特色住宿活化、创意IP活化,创设丰富鲜活的村落新礼俗文化。用好非遗传承人传承传统村落文化。鼓励村民在家开设传统工艺作坊,支持传承人建立民族文化工作室,对传承人实行扶持性保护和引导性保护,通过政策支持鼓励、荣誉嘉奖,增强村内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提高传承人的文化自觉自信,激发传承人的自主保护意识。
三是加大实现对传统村落现代经济价值转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赋予乡村文化振兴新的历史机遇。近年来兴起的乡村文化旅游经济,也打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行业自限性,拓展了现代旅游业的新境界,为传统村落等农业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化提供了方向性启示。当传统农业文化资源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新老撞击就会焕发出巨大生命力。不少文旅项目的引入,会吸引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增加农民收入,有力促进村庄经济发展,使农文旅融合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
近年来,高校、科研机构的目光逐渐聚焦传统村落等农业文化资源。不少大学在一些传统村落设立了研究开发基地;传统村落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端“新村民”。与此同时,以传统村落、传统民居、老街、乡风民俗为基本经济元素的乡村文化产业呈现多元发展势头,优秀农业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正在逐步显现。这些都是传统村落文化融入现代经济的信号。对此应制定相应的办法加以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也要因势利导,推动传统村落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乡村振兴新动能。
四、搭建传统村落文化发展新载体
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村落文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幅度提升了媒介的传播效率,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APP的兴起更是拓宽了文化传承、传播的途径。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可以通过“新媒体+传统村落文化”的模式,以更加快速、便捷、广泛地向外传播,让人们更加生动地了解传统村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搭建 “研学游”一体化平台,支持区域内高等院校、中小学和行业协会在村中建立农业科普基地、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非遗传承基地、农耕文化体验馆等平台,充分利用他们的组织动员能力、科研能力、学术人脉、师生群体、人际关系等优势,定期开展文学采风、摄影摄像、书法艺术、戏曲表演、实习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扩大村落知名度。
五、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传统村落发展机制
传统村落不仅是一种地形地貌,更是一种社会实践的结果。不同的群体通过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改造等社会文化结构,表达出自己的意识观念、认知结构,才能生产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结合实际,出台传统村落保护的基层实践方案。中央政府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明确乡村振兴的核心内涵、推进思路、阶段目标、总体目标等,把握乡村振兴发展的有序推行。基层政府根据顶层设计,结合本地资源要素禀赋,出台具体的实践计划,制定详细实践方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村景观的存续和发展中,既要遵循顶层设计的政策导向,又要突出基层实践的本土化特色,做到优势互补。
二是成立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调动村民主观能动性。明确责任与义务,涉及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大规划、方案或设计,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赋予村民自主发展权利,涉及村民重大利益的发展项目,应由村民参与设计规划,自主制定分配模式和方案;组织村民参与村落环境卫生整治,构建村民共建共享共治模式;村民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努力贡献地方性知识和人力资源,协同相关主体,共同出谋划策,直接或间接参与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获得相应利益。
三是“问计于民”,挖掘乡村能人智慧。充分利用乡村社会的基层社会组织,统筹乡村治理。传统村落社会中存在大量的基层社会组织,如老人会、莲池会、妈妈会、洞经会等,其在村落的集体活动中承担组织、协调功能,并在村落人际关系、家庭矛盾中充当调解人角色。因此,在村落治理的过程中,各级政府组织需要充分尊重、利用这些组织和人员,实现村落的有效治理。充分发挥村落基层领导、乡土知识分子、新乡贤的引领作用,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自发性、自觉性和创新性;发挥村民的民主监督作用,防止出现“不接地气”的形式主义,避免对传统村落造成新一轮的破坏性建设和建设性破坏。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作者单位:乐玩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WAN SPORT农村发展研究所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 责任编辑: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