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权: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阳光大道
时间:2021/10/9 11:23:03|点击数:
人类发展史充分证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面向未来,只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进步,世界才能和平发展。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核,对于深入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
文明多样性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其发展规律受制于所依存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文化的差异,进而形成全球文明的多样性。如同生物多样性构成大自然的多彩多姿一样,文明多样性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不同人群对世界认知和自我文化认同的多样表达。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如果只有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音乐、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文明。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各有千秋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无论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地域广阔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都既属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和某个民族,又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都既是由某个国家和某个民族为主体创造的,又是整个世界和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因此,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把“文化多样性”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
地球上的每一种文明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过积极贡献。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各个民族所创造的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各具特色,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智慧和精神,每一种文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中生长起来的,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文明的多样性,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才会姹紫嫣红、生机盎然。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
考察地球上分布各大洲的各类文明,都各具特色,各展其彩,都是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圣殿中的瑰宝。其一,亚洲文明堪称世界文明之冠。世界三大古文明都诞生在亚洲,几千年来三大文明遥相辉映,创造除了多元灿烂的亚洲文明,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东亚、南亚大陆和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人。中华文明也称华夏文明,历史悠久,距今已5000多年的历史,以礼乐为制度、易经八卦、丹书朱文、上古汉语为源泉,在亚洲形成了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深刻影响着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周边的国家,在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历史上一脉相传,唯一没有中断的世界古文明。印度古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古印度人建立了严密等级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和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古印度文明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各国包括对中国却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指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留下了大量的远古文字记载材料,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编制了第一部法律,是西亚最早的文明,是对欧亚大陆影响最大的文明之一。其二,欧洲文明影响深远。欧洲文明代表性的有爱琴海、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和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在哲学、文学、戏剧、法律等领域对世界文明影响巨大。到中世纪产生了基督教文明,基督教与哲学的结合,使得哲学有了更好的发展。到了近代,进入了文艺复兴,产生了一批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匠,小说、戏剧、雕刻、音乐、绘画等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科学方面,有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蒸汽机、火车、蒸汽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汽车、飞机、发电机、电灯等等对全球现代化进程产业了深刻影响。其三,美洲文明也曾经光彩夺目。美洲在历史上有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三大文明。其中阿兹特克文明与玛雅文明位于中美洲,印加文明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玛雅文明,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公元八世纪中后期,是现代分布于现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国家的丛林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文明,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阿兹特克文明,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形成于14世纪初,太阳历、水上城堡、浮园农田等都是留给人类文明的伟大记号。印加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印加文明是山地文明,15世纪起势力强盛,在海拔3800米的山顶上挖掘出来的马丘比丘是印加文明遗址,大约400间石造的住房,还有不少壮观的宫殿与神庙,印加文明是铜器时代唯一没有文字的文明,采用结绳记事。其四,历史上的非洲曾有过灿烂的文明。除了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埃及文明外,还有埃塞俄比亚文明、刚果文明、北非的基督教文明、东非的斯瓦希里文明、西非的黄金文明等等,也是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是多样的,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形态。正如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形态一样,文明多样性也是人类文明存在共性特征。今天,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共同构成了绚烂多彩的人类文明图谱,历史上的各大洲古代文明都被这些国家、地区和民族不同程度的传承、创新和弘扬。每个民族创造的文明都是各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都是由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延续到现在。
二、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历史发展相伴而生,与各个国家、民族的进步如影随形,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文明,不论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如同生命有机体需要新陈代谢一样,文明也需要通过交流互鉴实现新陈代谢、不断发展。如果一种文明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以和为贵”的中华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互鉴。早在西汉时期,西汉时伟大的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历经13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将西域物种和异域风俗带回中原,是中原去西域诸国的第一人,开拓了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交融,对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唐朝是世界文明史上文化交流互鉴的典范,长安是唐代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世界大都市,街道上随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僧侣、商客、学者,饭店、酒肆、胡姬和贩卖宝石、玛瑙、香料的波斯商人比比皆是。最多的时候长安城有三万多名留学生,其中日本的留学生就先后来过1万多人,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的200多年里,日本多次向中国派出了规模庞大的遣唐使团向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这就是至今日本的京都与奈良唐风依旧的原因。唐玄奘西行,佛教文化在他艰辛的传道中与当地文明交流融合,为佛教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做出了重要贡献。唐代的京城长安向世界展现的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恢宏气象,唐朝也因为与世界文明不断地交流互鉴,从而使唐代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座高峰。明代徐光启等引进西方天文历法、农田水利等技术。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开启了人类航海史上盛况空前的壮举,遍访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越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远航船队满载丝绸、瓷器、铁器、金币等货物,每到一地就以丝绸等物赠送给各国君主或地方首领,邀请各国到中国进行贸易活动,回国时随船带回各地的土特产品,如象牙、香料、宝石、书籍等等。所到之处,从没有掠夺他人一分财富,从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从没有伤害一个无辜百姓,而是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担负起了传播中华文明、促进各国通商、架设友好桥梁、积累航海经验、打通海上交通的文明使者的使命,为中华文明与西洋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伟大贡献。历史证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也是中华文化5000年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内在原因。
中华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世界。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中华丝绸文明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向西方,对西方文明起到推进作用。丝绸之路东起我国内陆长安、洛阳,经甘肃到达西域,从西域再一直向西绵延数千里到达地中海沿岸,穿越不同地域、多种民族、多个宗教、多维文化,把古老中华文明与遥远的西方文明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正是文明多样性促进了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形成与发展,在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明选择、注入强劲的生长动力及沟通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促进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丝绸及其生产工艺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古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据《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记载:公元6世纪时,几位在中国住了多年的东罗马的传教士,在掌握了养蚕、缫丝和织绸的生产技术后,偷偷地把蚕种藏在手杖里带给了拜占庭国王,中国特有的丝绸生产工艺开始传入西亚、印度和欧洲,促进了当地纺织技术的发展,西亚各国在掌握了中国丝绸生产技术之后,又结合他们本民族毛纺织技术,创造性地发明了波斯锦。二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在唐代通过西域开始向西方传播。当公元11世纪中国造纸术经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之后,对欧洲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欧洲文艺复兴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是中国印刷术的西传加快了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对推动欧洲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文艺复兴的出现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四是中国的水稻、茶叶、瓷器、布匹等物品在历史上也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把中原的水稻种植技术通过西域向西方世界传播,如今水稻已经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大面积种植,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文化馈赠。通过丝绸之路,古老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了西方世界,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迅速发展。
西方文明也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中华文明在向世界进行文化馈赠的同时也在接受来自世界其他文化的馈赠。一是西方物产传入中国。西红柿、玉米、胡桃、胡椒、胡萝卜、茄子、黄瓜、葡萄、大蒜,菠菜,香菜、蚕豆、豌豆、菠萝、草莓、木瓜、西瓜、向日葵等不少我国现代生活日常必须物种都是从国外传入的。新疆有名的汗血马也是汉代从中亚大宛国引进的良种马。二是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波斯国“纬锦”为主的纺织技术又传到我国,逐渐取代我国以前以“经锦”为主的纺织技术,成为我国纺织技术的主流。纺织技术从“经锦”到“纬锦”的发展变化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上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事实。古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天天用于计数计算的阿拉伯数字也是在印度人发明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了世界从而传入我国的。琵琶、胡琴也变为中国人熟悉的民间乐器,阿拉伯天文学、数学、化学等也传入中国,极大促进了双方的社会发展。神秘的龙涎香曾是阿拉伯帝国向唐朝皇帝赠送的珍贵特产,宋代的中国药铺中亦出售来自阿拉伯的药品。一手捧着《古兰经》,一手拿着香料盒的阿拉伯商人,沿着漫长的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异国的香薰,还有阿拉伯文化。阿拉伯鼎盛时期的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在中国家喻户晓。三是西方宗教传入我国。外来宗教没有传入中国之前,我国上层社会普遍研习儒家经典,民间百姓普遍信仰道教和萨满教。佛教为主的多种外来宗教传入之后,东西方文化通过宗教的因素得以碰撞和融合。大约是在公元前5—公元前1世纪,来自波斯的祆教最先传入新疆,对新疆当地百姓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约公元前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佛教在向中原内地传播并本土化过程中,间接性地把来自希腊的雕塑艺术与印度佛教经典相融合后产生的犍陀罗艺术传播到了中原内地,对整个中华文化的思想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还有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今天位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景教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也表现了唐朝对外开放、包容的胸怀。历史证明:历史上中华文明一直与世界文明进行着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在此过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地吸纳来自世界优秀的文化元素并因此而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而世界文化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正因为不同文明之间有交流互鉴,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实现共同进步,人类才创造出了各具特色、影响深远的人类文明。心与心的沟通,美对美的欣赏,文明对文明的尊重交流与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历史证明,中国古代,就是通过瓷器、丝绸、茶叶等文化产品与其他文明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包括书法、音乐、舞蹈、武术、戏剧在内的各种文化形式,或者各种民族特色文化产品,都可以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更需要在这条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的文明大道上坚定地走下去。
三、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准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同时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提出四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反映了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描绘了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对于深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
(一)“平等”,指的是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平等是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是对人的价值最基本的肯定。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人类社会每一种文明都彰显着思想之美、生活之美、创造之美,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意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和优点,都有其价值,都值得尊重、值得珍惜。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都是历史长河中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积淀,都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非要说一种文明比另一种文明优越,并不符合事实,不可能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只有不同国家的文明得到了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才得以守住。所谓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终结论”等说教是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谬论。历史证明,任何自视高人一等,歧视、攻击甚至妄图消灭其他文明的做法不仅愚蠢,更是灾难性的,任何用强制手段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只会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的平等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平等的核心应该是尊重不同文明间的差异,进而欣赏与接纳这些差异。在“各美其美”的同时,更要“美人之美”,从而达到“美美与共”的境界。
(二)“互鉴”,指的是人类创造的每一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都有可供借鉴的价值。习近平同志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每一种文明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每一种文明都有其优点和价值,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不同文明间需要平等交流互鉴、相互取长补短,需要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文明才能不断焕发出生命力,不断得以发展壮大。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时代精华。要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
(三)“对话”,指的是摒弃疏远、冷漠、敌对,以宽容、理解、和解的态度处理好不同文明间的差异。一部人类多元文明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史,可以这样说,对话走多远,人类文明就能走多远。人类文明因地理环境、语言系统、社会存在、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而源远流长、色彩斑斓,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以对话方式展开。对话首先是从语言对话开始,由于语言的不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必须通过翻译来进行对话,翻译不仅是人类文明最初的对话方式,也是最持久的对话方式。要掌握这种方式,精准对话必须熟练掌握本种文明的语言,还要精通另一种文明的语言,通过学习对方语言基础学习对方文明。贸易是世界上跨越狭隘的血缘和地缘关系的一种文明对话。在人类文明史上贸易行为常常又与政治行为、战争行为、文化行为等联系在一起。贸易对话的精髓就是互利互惠,贸易对话直接导致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开放,赋予本国文明对外部文明开放的活力。外交对话是国与国之间进行的文明对话的重要方式之一,通常建立在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上,是解决国际争端以及使国与国之间保持正常关系的重要途径,外交对话水平不仅需要修辞学技巧,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国家声誉。宗教对话也是文明对话的重要方式,宗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文化现象,它实际上是一种靠话语体系建立起来的有组织的信仰活动。宗教文明是有地域性的,超出地域性就必须与另地域的宗教文明进行对话。不同宗教文明之间的对话,并不总是和风细雨的,相反常常伴随着流血冲突。战争对话也是文明对话的极端方式,战争通常借助武力来征服或消灭另一种文明,战争有时可促进新的文明产生,促进新文明融合,但更多的时候是对文明的摧残。进入现代社会,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应当坚持平等对话、和平对话、宽容对话,通过对话来促进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
(四)“包容”,就是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承认多样、和平相处、和谐共生的文明交流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明是包容的,世界各种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因交流互鉴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明共同体。人类今天享有的文明果实,是各种文明相互取长补短、交流借鉴的结晶。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的重大发明和发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只有深刻认识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才能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彼此借鉴、求同存异、和谐共生,使人类文明欣欣向荣。应尊重文明发展的互补性,自信而又谦和、自尊而又宽容,展示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气度,以尊重赢得尊敬,促进文明成果共享。开放包容、多元互鉴、多样一体已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大家园的主基调,那种把自己的文明作为唯一的中心或强势文明,对其他文明进行贬低甚至加以改造的意图和做法只会严重破坏文明发展成果,最终必将危及自身。对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应理性处理,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地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都是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交融中发展、演化成今天的形态。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只有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才能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共同创造人类社会更加美好未来。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关乎人类社会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和谐,关乎全人类的前途命运。落实“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文明交流互鉴观,推动各种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同放异彩、和谐共生、相得益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让新时代人类社会文明之光更加辉煌灿烂!
【作者系乐玩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WAN SPORT、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博士 杨正权】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